2020年7月23日13时25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搭载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
此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应用了河南省西交轻质合金新材料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柴东朗教授及团队历经10余年研制开发的世界上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镁锂合金。
柴东朗教授曾任全国热处理学会典型零件热处理技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材料及热处理学会物理冶金技术委员会主任、陕西材料及热处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航空技术优秀人才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特别贡献奖等;主持起草国家标准2项、国军标2项,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新材料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是推动我国经济各部门配套性发展和支撑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重点关键领域。柴东朗教授30余年来将毕生精力倾注于新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开发,除“天问一号”外,其科研成果还在“浦江一号”卫星、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中的高分辨率微纳卫星、“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等航天器上成功应用。
2019年8月,“首届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走进三门峡”活动在三门峡举办。借此活动,三门峡高新区成功与柴东朗教授结缘,经过多轮交流和磋商,最终达成合作共识,由三门峡高新区、柴东朗教授团队、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三方共同发起,合作成立了河南省西交轻质合金新材料研究院(简称轻质合金研究院),于2020年5月8日,正式入驻位于三门峡高新区的西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三门峡)基地。
轻质合金研究院将重点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及柴东朗教授雄厚的技术实力、先进的科研成果,致力于某强度和刚度更高,综合性能更好的新型轻质合金新材料技术进行中试及产业化;同步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生产线和综合性能优异的全新材料牌号,推动该合金新材料在国产大飞机、先进战机、运载火箭、战略武器、深空探测器等领域的应用,解决我国相关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甚至遭遇禁运的卡脖子问题,对助力新材料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深度具有跨时代重要意义。据悉,研究院的核心技术团队已到位,正在全力以赴推进中试基地建设,计划2020年底建成试生产。
近年来,三门峡高新区抢抓“一带一路”、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发展契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号角声中,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优化升级营商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全面深化与陕西高校产学研合作力度,大力集聚和整合创新发展要素,主导产业基础雄厚、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对外开放平台星光闪耀。三门峡高新区正以蓬勃之势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宜居宜业科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