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就已经开始启动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工作了。在90年代末,由24颗卫星搭建而成的全球定位系统网正式建成,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GPS系统。由于GPS研发时间早,美国抢先占用了近地轨道的优质轨道与频段,因此其精度来说相对较高,民用范围基本在10米以内,而军用范围最小可达到0.3米以内。
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在卫星导航系统领域起步时间并不晚,当时项目名称是“灯塔”,象征着高挂天宇、永远不落的指路明灯。但后来由于经费紧张以及其他一系列因素的阻碍,导致“灯塔”项目被迫下马,我们也因此失去了一些先机。1990年海湾战争打响,采用GPS导航的制导炸弹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震动。在1994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北斗一号”的研制,向着全球定位导航系统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在我国启动研发“北斗”项目时,美国的GPS与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已经占据了80%的优质轨道与频段,留给我国可供选择的频段资源不多。后续随着欧洲“伽利略”系统的开建,卫星频段资源更加紧张。我国通过与俄罗斯、欧洲的合作,解决了卫星的频段问题,并加快了建设“北斗二号”与“北斗三号”的速度,最终在2020年成功完成组网,信号实现了全球覆盖。对于我国来说,终于摆脱了对GPS的依赖,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国产卫星导航系统。
大器晚成的“北斗”在性能方面一点都不输GPS,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实测定位精度均值为2.34米,这要优于美国的GPS。令人高兴的是,“北斗”引来世界上多个国家的青睐,目前全球已经有120多个国家购买了“北斗”相关产品,意味着“北斗”成功实现了商业运营,并在全球开拓出一片巨大的市场。
随着人工智能与5G商用时代的到来,“北斗”正在加速与这些先进技术融合,从而衍生出诸多现代化的高科技产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按照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的预测,今年导航定位终端社会总持有量超过10亿台,“北斗”相关产品的年产值将突破4000亿元,这将大大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