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年,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都在提一项类似的建议,它瞄准“白色污染”,建议国家加大对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
在长期的调研中,郑月明深知“白色污染”之害。据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显示,2019年1-12月全国塑料制品产量为8184.17万吨,累计增长3.9%,2019年前12月全国塑料制品产量不断增长。这其中,包括了大量一次性使用、无法降解的塑料包装产品,这些产品难以回收再利用,无论是焚烧还是掩埋都会产生污染。
郑月明代表关注的环境治理问题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委员关心的。
今年“两会”,钱锋委员准备提交《关于进一步协同推进长三角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建议》,提出“率先以太湖流域地区为重点,协调和统一水环境治理措施已迫在眉睫。”
长三角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大中城市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国家相关部委及太湖流域所在的两省一市近年来持续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比如为解决水环境治理的部门间信息不对称,太湖流域管理局已牵头开发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但在钱锋看来,这些还不够。
他认为,“近年来,两省一市投入了大量资金推进城镇污水厂提标改造,由于只是按照国家的宽泛性标准执行,导致区域内城镇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实际进水浓度远小于设计进水浓度,旱天和雨天水质水量差异较大的情况,容易出现效能低下、成本高企的状况。此外,还容易出现管道沉降、破裂、脱节等结构性安全隐患。”
“白色污染”也曾困扰着太湖流域。
从去年开始,在新材料行业深耕多年的郑月明代表便提出《关于加大力度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替代塑料的建议》。好消息在于,该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今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今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鼓励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
钱锋委员建议,建立统一协调的管控体系和准入标准,因地制宜完善污水管网建设与管护规范标准,系统制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技术规范。在水污染治理标准上,应研究协商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准入标准,提出与太湖流域不同区域水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相适应、统一协调的产业准入、污染治理、风险防范等领域的政策、标准和要求。
同时,他建议制定区域排水管道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和维护等规程;制定农田排水净化处理技术规范。
郑月明代表则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合成、改性和回收处理技术攻关,支持建设工业示范装置;在可降解生物材料形成一定生产供应量以后,国家鼓励首先在一次性购物袋、一次性包装领域推广应用。
他认为,应加大金融市场对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相关优质企业在科创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