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终极大招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16-10-13 浏览次数 : 707

 当前,《中国制造2025》的号角已经吹响,全国上下都在把智能制造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想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创新驱动战略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是加快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

 在9月9日召开的“2016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做了以《创新驱动 产业升级》为主题的专题报告,会上谈到了关于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体会,三个方面的体会如下: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创新先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主要的特点是三个变化:一是速度变化,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这是已经实现的;二是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将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这是我们的目标;三是动能变化,发展动能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新的常态下,过去30多年来非常成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所以中央提出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供给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创造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很多考虑和论证,我的体会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创新,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发展实体经济,二是建设制造强国,三是激发企业活力,四是坚持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交汇

 现在的产业环境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论断,也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中国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很大的机遇。

 一方面,中国面临极大的挑战。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求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中国的现代化同西方的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比如就工业发展而言,德国已经实现了工业1.0、2.0、3.0正在向工业4.0迈进,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的中国,如果我们抓不住这次机会,在别人进行工业4.0的时候,我们还在进行工业2.0,那就要在科技创新大赛场上落伍,就算实现了工业化,还是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甩在后面。

 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很大的机遇。总体而言,我国发展仍然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我国制造业有着独特而巨大的发展优势,有着光明而美好的发展未来。我们要后来居上,决定了我国的发展必然是“并联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对于产业发展而言,就是要工业2.0、3.0、4.0同步发展,而这给我们提供一个机遇,我们拥有更为宽广的技术选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我国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被大大压缩。

 当前,中国和发达国家掌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的机会是均等的,这为我们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可能。“变”就是机遇,我们通过掌握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制定者,可以不再跟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一步一步的顺序发展,而是依靠工程科技创新和“并联式”发展,这将大大加快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

 今后30年,在“智能制造”这一核心技术方面,中国制造业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完全可以实现战略性的重点突破、重点跨越,实现与西方最发达国家并行甚至超越。我们应该有这样的道路自信,应该集中全国优势兵力打一场战略决战,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弯道超车、跨越发展,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抉择,必将取得伟大的胜利。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

 当今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根本动力在于新一轮科技革命。新一轮工业革命有四大驱动力:一是信息技术指数级增长。50年前摩尔预言半导体芯片功能每两年提高一倍,这就是摩尔定律,半个世纪以来摩尔定律推动了整个信息技术的飞跃。特别是过去10年,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几乎同步实现了群体性的突破,全都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态势,形成了催生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四大驱动力之一。

 二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得信息的获取、使用、控制、共享变得非常快速,产生出了真正的大数据,使信息服务进入了普惠计算和网络时代,真正引发了一场革命。因而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普及应用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第二大驱动力。

 三是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战略突破。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不仅有量的转化,更重要是质的根本性飞跃,如果说数字化、网络化是这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将形成这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第三大驱动力。

 四是集成式智能化创新。当今,一种全新的创新方法——集成式智能化创新出现。可能使用的技术并不是最新的,但这些技术的组合是革命性的创新。比如苹果系列产品、特斯拉电动汽车就是成功的典范,谷歌进入汽车制造业本身意味着一个新的制造业时代的到来,这种创新非常的重要,是成就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第四大驱动力。

 智能制造的内涵和发展的愿景

 智能制造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工程和行动,比如说质量与品牌、绿色制造、服务制造等,这些工程和行动计划都是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牵引。

 智能制造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智能产品是主体,智能生产是主线,以智能服务为中心的产业模式变革是主题,以CPS系统和工业互联网为基础。

 十年规划,两个阶段—“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的三点建议:

 我们既要解放思想,更要实事求是,要遵循发展的规律。谈到智能制造这个理念时开始也做了很多研究,本来希望提出的提法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更加的完整和全面一些,但是这种提法又太长且很难讲清楚,后来决定采取智能制造这样一个提法。现在看起来这个提法是正确的,因为智能制造是大方向、大系统性工程,它是新一代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成为了《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同时也是有不足之处,就是因为智能制造是大系统工程,是一个方向,智能制造在中国工业的实现最起码也是20年以后的事情,全面实现,给人的印象太遥远了。现在很多智能工厂、智能车间都是初级的智能制造或者说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在现阶段必须把数字化、网络化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长远来说我们是走向智能制造,所以这个阶段性要有长远的目标,也要有阶段性的目标。《中国制造2025》必须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发展策略。十年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15-2020年,全面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部分行业和企业可以开展智能化应用的试点示范。第二阶段是“十四五”期间,2020-2025年基本完成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全面的应用。

 “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的三点建议:

 一是全面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十三五”期间要全面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特别是推进制造装备技术改造工程和数控的创新应用工程,推动行业和产业的升级换代。特别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国制造2025》,要高度重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要注重激活存量,经济能不能稳得住,当下主要取决于现有产业和企业能不能修复动力,要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盘活巨大的存量资产。我们这样的制造大国、这样大规模的制造体量,怎么转型升级这是大的考量,必须要在整个行业中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使得整个行业能够转型升级,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制造装备技术的改造工程,也就是制造装备升级换代。支持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这是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要大力推进“机器换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着重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装备和生产线,同时抓好智能车间和工厂的试点示范项目。“机器换人”可以节省生产一线的劳动力,但是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制造企业的竞争力。还要特别推动“数控一代”创新应用工程,数控和智能技术是革命性的共性技术,可以普遍应用于各种机械产品创新。“十三五”期间,使我们的工业产品整体升级为“数控一代”,同时也要抓好“智能一代”创新工程的试点示范。

 二是用自主可控的先进装备和系统武装中国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把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在我们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大规模的“机器换人”,但是装备从哪里来,不能够也不可能大规模用外国的机器来替换中国的工人,不可能也不能够用大规模的外国系统来支撑中国的制造业。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中国有必要也有能力发展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业和系统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重中之重是做强做优智能装备制造业,用自主可控的先进装备和系统武装中国制造业。

 三是强调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就是产业模式的升级换代。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前景广阔。长远来看,“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不断产生,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历史性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建议要着重推进定制化规模生产,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服务型制造,推动广大制造企业产业模式的升级换代。

 万企创新、产业升级

 企业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主体

 企业是面向市场的主体,是财政投入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产业升级的主体。市场的驱动和企业积极性是创新驱动发展成功的关键,必须从根本上调动企业家、管理者和工程师的积极性。新常态下,每个企业都在思考、探索和奋斗: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新的动力在哪里?如何创新驱动?如何产业升级?企业发自内心的发展需求、企业极为强烈的发展需求,这是我们推进《中国制造2025》最强大的动力。我们一定要为企业创造最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用产学研金政深度融合的共性技术推广应用体系

 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越性,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用产学研金政深度融合,动员千军万马,全面推进有组织的创新。特别强调一下,广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动员他们、组织他们、依靠他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以金融创新服务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技术改造投资主要靠企业,政府也要给予支持。要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最近中央再三强调,一定要围绕服务的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有效增强对实体经济资金供给。在今后几年中,技术改造将会是工业投资重要的方面,也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最重要的方面,要特别强调,一方面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技术改造,通过多种方式降低技术改造的投融资风险,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加大政府的专项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发挥政府对技术改造有效投资的作用。再次呼吁,政府怎样发挥重要作用,我觉得在技术改造问题上要更加坚定,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技术改造引导资金的规模,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

 《中国制造2025》是中央向全社会发出的建设制造强国的动员令,全行业动员起来、全社会动员起来,打一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人民战争”,谢谢!

热点推荐

    咨询电话?/p> 0531-69958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