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规划制定实施到组织落实重大科技任务,这一年,科技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2022年,科技政策将如何扎实落地?总台记者对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进行了专访。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居世界第12位,比去年提升2位。我国科技创新在应急、攻坚、支撑、打基础、育生态方面卓有成效,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王志刚表示,科技抗疫可圈可点。
今年的工作重点,一方面继续在疫苗的研发、疫苗如何适应病毒的变异、如何去评价新疫苗和尽快地能够用在人们防疫的工作中。第二个就是检测试剂,我们要尽快通过更加准确的和低成本的检测手段。第三个就是要有针对性的、专门的药物来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清华大学生物药已经出来了,还有两种小分子药也都进入了Ⅲ期临床阶段。
过去这一年,我国移动通信成功实现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先进轨道交通成功实现自主研发,保障我国高速铁路成为中国名片;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形成科技行动方案、编制技术路线图;聚焦土地、种业等重大战略问题,强化科技支撑,向科技要土地、向科技要粮食变成现实;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脑科学等领域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以重大科技成果引领高质量发展。
科技成果的产出离不开科技经费的投入。2020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2.4万亿元,2021年,这一数字预计还将上升。在投入中,23%左右是政府的财政投入,70%多主要由企业投入,还有一些很小的比例是由其他的一些社会投入,这些投入构成了我们科技总的投入,这个投入是年年增加的。这就说明大家都重视科技,都把科技作为自己竞争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过去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系列科技改革任务,包括科技发展规划、各领域科技行动计划、重大改革举措工作方案,全面形成了“十四五”的开局部署。其中,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是重要规划之一。王志刚介绍:“方案的核心就是让科研人员感到在中国搞科研、搞创新是最好的环境,有最好的条件、最好的同事、最好的政策,始终围绕这一点来做。同时,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这两个能够同步起来、协调起来、互动起来,真正让国家创新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整、更加系统,与我们的改革措施能够同步。”
“十三五”期间,中央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十四五”开局,基础研究依然是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王志刚强调,基础研究要奔着真正的基础研究问题去,而不是奔着容易出成果,容易出名去。2022年,将推动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扎实落地,将统筹布局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体系、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优良的作风学风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事关科技事业成败。监测显示,超过七成科研人员对科研作风学风建设有较强信心,社会公众对国家当前在科研作风学风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给予肯定。王志刚表示,2022年,将持续保持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同时,全面落实《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科研本身就是客观的,研究的是客观世界。在这一点上如果没有诚信做保证,起码连科学家这样一个名头都不应该挂在自己身上。同时,科研诚信也是科研活动的一个基石。
新的一年里,科技创新将更加处于国家工作全局的核心位置,渗透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王志刚表示,希望科技能发挥更多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好地发挥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的作用,变不可能为可能,变未知为已知。更多地去发现一些确定性,减少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更多地围绕产业链,解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创新链,能够布局更多的新产业,使中国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以科技作为逻辑起点,能够使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方面、在国家的综合实力方面不断得到提升。